发表于

主动测试是否依然能够在NFV服务保障中发挥作用?


之前发表在《Light Reading》杂志上

得益于NFV,网络工程师可以在遥测数据的海洋里畅游,这些数据来自虚拟的网络功能(VNF)和支撑这些功能的底层基础设施(如CPU和内存)。是否还需要网络探针,无论是物理探针还是虚拟探针?

VNF(vEPC、vIMS等)将无法完成端到端会话流分析。因此,仍然需要虚拟的被动探针将各个会话(如VoLTE或视频流)关联起来进行分析。被动探针可提供以一整套关键性能指标(KPI)和关键质量指标(KQI)来进行编译,从而比VNF管理器或虚拟的基础设施管理器更好地揭示网络状况。

主动探针的情况如何?也需要部署它们来验证VNF(vEPC、vIMS等),并将结果实时地发送到编排层,以验证服务的性能是否达到服务等级协议(SLA)要求。这些主动探针本身会是VNF,成为更广泛的服务链的组成部分。

因此,被动探针使我们能够了解网络的质量,而主动探针使我们能够测量最终用户的体验质量。

在出现NFV后,服务保障再也不是“马后炮”

在出现NFV后,服务保障再也不是“马后炮“或仅用来管理基于SLA的高收入服务的工具。相反,服务保障将成为每个服务的必备功能,从而为系统提供完整的虚拟网络概貌。

服务保障依靠网络和服务级KPI和KQI来测量性能。和在物理网络里一样,这些指标要么来自主动探针,要么来自被动探针。然而,在虚拟或混合网络中,这些探针在软件中实施,和VNF一样,而不是在特制的硬件中实施。

传统网络具有固定、明确的架构用于服务映射;这意味着服务保障可能和网络性能紧密相关,因为本质上可以将服务流程一对一地映射到网络架构上。虚拟网络打破了这种联系。在虚拟网络中,服务路由被不断优化以解决拥塞或设备故障问题。我们不可能预测未来将如何通过网络在任何点将服务映射起来,因此没有明显的地方来测量服务质量(QoS)。在出现NFV后,服务保障需要成为服务,而不是网络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的比较

服务保障依靠两种不同的测量技术来了解服务性能: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被动探针监测通过它们的数据,而主动探针会生成两个端点间的流量来测量端到端性能。

在传统网络中,物理网络根据服务要求组建,此时被动测量就足以满足管理大多数服务的需求,因为网络指标(如带宽利用率或错误帧数)使用户能够充分地了解性能,从帮助运营团队在出现问题时进行管理。主动测量通常用于基于性能SLA的高收入服务。

被动测量特别适用于收集大量的网络数据并将其保存起来供故障诊断分析。而主动测量会提供服务的实时情况,尤其是关键指标,如延迟、抖动或丢包(如ITU-T Y.1731 和IETF RFC 5357 TWAMP)。因此,主动探针可用来实时地向编排系统反馈服务的情况,以实现自动的网络优化。

主动测量包括在一端插入流量,然后在另一端测量其影响。此时需要的关键信息是来自两端的精准时间戳。被动测量不会提供实时的端到端性能情况,因此不用来测量延迟或抖动。主动探针可涵盖一系列从2层直至应用层的测试功能。这些测试可帮助用户主动了解网络和/或服务的性能。因此,运营商不再必须“等待”网络中出现问题(如采用被动方法时的情景),而是能够实时分析主动测试的数据以准确了解劣化情况,从而在问题影响到最终用户前就加以解决。

正如EXFO解决方案架构师Ihab Mahna所说的一样:“主动测试的重要性是在基于VNF的服务正常运行期间,可能会出现时延,虽然这些时延不足以造成掉话或触发告警,但足以指向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地方。”

在只采用被动测量的架构中,所看到的劣化出现在实时的用户流量上。因此,被动测量是一种被动的网络监测方法,而主动测量是一种主动的网络监测方法。主动测量非常关键,但如果将主动测试和被动测试结合起来,就可以提供更加完整的端到端实时服务监测和长期趋势分析情况。将被动测试和主动测试编排成VNF服务生命周期的一部分,这会成为完成NFV有望实现的自动化的关键要素。